古法制香技藝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千百年來一直服務于大眾。漢代之前對香料的使用基本處于原香料的焚燒運用,漢代開始,隨著道家丹術的發展及醫療中丸類的出現,中國的香料的運用從形態上逐漸發生轉變,出現香粉、香丸及香餅。在隋唐時期由于熏衣文化的流行,香品中的香餅及香丸成為主流的香品形態,在敦煌壁畫及眾多古書畫中均有體現。隨著香文化的不斷發展及傳承,宋代的篆香文化逐漸被明代所流行的線香所取代?!侗静菥V目》中記載:今人合香之法甚多,惟線香可入瘡科用。其料加減不等,大抵多用白芷、芎、獨活、甘松、三柰、丁香、藿香、本、高良姜、角茴香、連喬、大黃、黃芩、柏木、兜婁香末之類,為末,以榆皮面作糊和劑,以唧笮成線香,成條如線也。亦或盤成物象字形,用鐵銅絲懸者,名龍掛香。
在香料的使用過程中,隨著人們對用香便利化的追求,明代起開始流行使用線香,即可讓人從氣味上得到滿足,又可營造良好的意境,更是用來計時的最好工具。紅袖添香夜伴讀則最好的表達了書房中文人以香計時的場景。特別是在佛道宗教場所,線香的使用無處不在。千百年來制香的工藝則一直伴隨著中國香文化的發展,服務于宮廷、文人富賈及宗教人群;同時也大量出現在二十四節氣、民俗、祭祀等場合中;并一直保留至今天。在宋代的《陳氏香品》《新篆香譜》及明代的《香乘》中大量的記載了香料運用的香方。
羅氏家族傳統香品制香技藝(太月香學非遺制香),傳承古法十八道制香工藝,通過蒸、煮、炒、炙、炮、焙、飛等,以及揀、摘、揉、刮、篩、涼、切、搗、碾、鎊、挫等方法嚴格的傳承了此項技藝。傳統制香重點保證香品的天然性及遵循中醫體系中的香藥藥性發揮和運用,不同的香藥按照君臣佐使的配伍法則規避了香料在使用中的缺點;與目前市場中機器制作的香品截然不同。
當代社會中香品大量出現在不同的場所,而遵循古法制香的香品卻越來越少,大多被化學香、機制工藝香所代替。所以傳統香品制香技藝的保護及傳承有非常重要的社會意義及文化價值,應當被繼承和傳播。